4/18/2009

台灣烏腳病之父 - 王金河醫師特展

烏腳病(Black Foot),對像我這樣在安逸年代才出生的人來說,是種陌生的疾病,更不知道這種病,曾經使嘉南平原一帶的居民,飽受痛苦及無助。


今天有幸在台博館展出的【台灣鳥腳病之父-王金河醫師】特展中,聆聽由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的陳先生、王小姐以及王醫師的子女所做的導覽介紹。跟著導覽的腳步,好幾次都近乎鼻酸。


所謂烏腳病是屬於學名為壞疽或脫疽的一種血管疾病,嘉南沿海一帶的北門、學甲、義竹及布袋四個鄉鎮所流行的烏腳病(發生在手指即謂烏手病) ,大部份是屬於血管疾病中因末梢動脈血管硬化所造成。其中有一個村莊,全村人口約有90%都得到這種病。


病的起源由於沿海地區飲用深井水的 砷(Arsenic) 含量過高。(水中含砷量低於0.05ppm是安全的,但是,實際測試該地區的深井水砷含量曾高達1.8ppm之多)。大家可能於砷這種原素比較沒概念(我是沒概念),簡單的說,砷素如果過量,就是我們俗稱的"批霜"了,它無色無味,吃不出來,吃多了就是對人體有害。


烏腳病發病一旦進入疼痛期,都帶有激烈的痛楚。再進入壞疽期後,會分成二種,一種是乾式的,一種是濕式的。乾性的患部萎縮硬化好像木炭,在一段時間後就自分界線脫落。溼性的患部起初患部腫脹,內部有水腫液體,其臭味極強,如不加消毒蛆蟲則會蠢動於活人的腳中,要依靠外科手術切除,這種病狀才算告一段落,但有可能會再復發。